建筑文化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广州华晖交通技术有限公司
电话主机 020-89059876
电话(备用)020-89059791
传真:020-89059669
邮编:510335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琶洲大道东1号保利国际南塔1108自编之二(仅限办公)
当前位置 :

[ 文化香风 · 建筑文化 ] 建筑设计大师吕彦直与他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

广州华晖交通技术 阅读:192次

▲ 吕彦直

吕彦直(1894—1929),祖籍安徽滁县(今滁州市)人,出生于天津。曾祖父由山东东平迁居滁县。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
 
吕彦直在短促的一生中,为弘扬民族文化,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设计、监造的南京中山陵和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大型建筑组群,是中国近代建筑中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代表作,在建筑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鉴于吕彦直在建造孙中山陵墓的杰出贡献,在他逝世后,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曾明令全国,予以褒奖,并在“孙中山陵园”内立碑纪念。
 
吕彦直幼年喜爱绘画,8岁丧父,翌年随其姊侨居巴黎,开始接触西方文化。数年后回国,进北京五城学堂求学。曾受教于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琴南,学习祖国灿烂文化和西方科学知识,这对他立志发扬民族文化,融汇东西方艺术,不无影响。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部读书。


▲ 吕彦直11岁童年照


1913年毕业,以庚款公费派赴美国留学,入康奈尔大学,先攻读电气专业,后改学建筑,接受西方学院派教育,5年后毕业。毕业前后,曾作为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的助手,参加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校舍的规划、设计,同时描绘整理了北京故宫大量建筑图案。
 
1921年回国,途中曾转道欧洲,考察西洋建筑。回国后寓居上海,先在过养默、黄锡霖开设的东南建筑公司供职,从事建筑设计,以设计花园洋房为主,较有名的为上海香港路4号的银行公会大楼。后与人合资经营真裕建筑公司,不久在上海开设彦记建筑事务所,是中国早期由中国建筑师开办的事务所之一。
 
1924年,他与首批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庄俊、范文照、张光忻、巫振英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建筑界第一个学术团体,旨在发展壮大建筑师队伍,开展学术研究。经数年筹备,至1927年冬始成立“中国建筑师公会”,1931年改名中国建筑师学会。


▲ 吕彦直工作照  1927年秋摄


1925年5月,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向海内外建筑师和美术家悬奖征求陵墓建筑设计图案。9月,他以简朴、庄重的钟形图案(指陵园总体),在40多种设计方案评选中,一逾群雄,荣获首奖。不久受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之聘,担任陵墓建筑师,监理陵墓工程。
 
1927年5月,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在28份中外建筑师应征设计方案中,再夺魁首,从此蜚声海内外。在中山陵主体工程施工中,他不顾个人安危,跋涉于沪宁之间,并长期住宿山上,督促施工。为确保工程质量,选料、监工一丝不苟。终因积劳成疾,于1929年3月18日患肠痈在上海不治逝世,年仅36岁,终生未婚。同年6月11日,南京国民政府向中国发布第472号褒扬令。全文为:
 
“总理葬事筹备处建筑师吕彦直,学事优良,勇于任事,此次筹建总理陵墓,计画图样,昕夕勤劳,适届工程甫竣之时,遽尔病逝,眷念劳勚,惋惜殊深,应予褒扬,并给营葬费二千元,以示优遇。此令”

▲ 国民政府对吕彦直逝世的报道

翌年,陵园管理委员会又为吕彦直立纪念碑,石碑上半部为吕彦直半身遗像(由孙中山大理石卧像的作者,捷克著名雕刻家高祺制作),下半部为于右任书写的碑文。文曰:“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石碑原安放于中山陵祭堂西南角的休息室内,(抗战中不知去向,至今下落不明)。
 
在短短4年中,吕彦直除承担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与纪念碑的设计,主持陵墓工程施工,参与孙中山座像、卧像、棺椁底座和华表、牌坊的设计外,共9次出席了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会议,讨论议决分部工程项目、造价、招标、修改图样、施工进度等问题。他还接受国民政府聘请,担任总理陵园计划专门委员,参与陵园区规划及廖仲恺、范鸿仙墓葬地点的选择。在他得知身患不治之症后,仍强忍病痛,在医院绘制“规划首都都市两区(中央政府区、京市区)图案”和“国民政府(包括五院)建筑设计鸟瞰图”留下一生中的最后遗作。弥留之际,他谆谆教诫同事,继承他建设祖国之遗志。赤子之心,感人肺腑。


▲ 吕彦直亲手绘制的设计图纸

建筑史学者莱德霖曾经说过,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显示了建筑师的努力,也就是在中国风格的建筑设计中融入西方学院派建筑学理论所体现的构图原则。简而言之,建筑师在用西方建筑的比例,对中国原型进行了“整容”,当然,何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否就是把西方建筑科学与中国元素简单相加,对于这些问题的争论,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建筑界探讨的话题,如果抛开时代的局限性,吕彦直所设计的中山陵和中山纪念堂,充分体现了“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建筑思想。值得一提的是中山陵的平面呈大钟型,这个“自由钟”的造型,不但当时曾深受设计竞赛评委会的赞赏,此后数十年,人们也赋予它“暮鼓晨钟”,但其实这并非吕彦直的有意设计,他事后曾经对记者说,此不过相度形势,偶然相合,初意并非必求如此也。不过,这一“偶然相合”,也恰恰表达了孙中山的遗愿。


 南京中山陵 
 
南京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陵寝面积8万余平方米,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于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



南京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中山陵建筑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南京中山陵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永慕庐、中山书院等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色调和谐统一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且均为建筑名家之杰作,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陵墓建筑按南北向中轴线对称布置在中茅山南麓的缓坡上,从空中往下看,南京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取“木铎警世”之意。山下孝经鼎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
 
南面入口处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墓道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建筑,与四周的围墙形成了大钟的本体。最高处的祭堂是陵墓的核心建筑,到牌坊平面距离700米,垂直落差73米,祭堂后的墓室表现为大钟的钟钮。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代表着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8个平台,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
 
整个陵墓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花岗石墙面,显得庄重肃穆,青色象征青天,也符合中华民国国旗的颜色——青天白日满地红。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 


 
 广州中山纪念堂 
 
广州中山纪念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1956年,重铸的高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前。1963年对纪念堂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屋顶全部采用蓝色琉璃瓦,在6万多平方米的公园四周增建了铁栅栏,在园内栽种了很多树木、花卉。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的宫殿式建筑,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总体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风格与近代西洋平面设计手法结合。建筑面积为3700平方米,高49米,四面为4个重檐歇山抱厦,拱托中央八角攒尖式巨顶。白色花岗岩石为基座和台阶,淡青色大理石为墙裙、乳黄色贴面砖为墙身,紫红色水磨大柱上盖宝蓝色琉璃瓦顶,层叠舒卷,显得格外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前檐下横匾高悬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



纪念堂内部结构异常坚固,全部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构成,大厅跨度30米,内无一柱。舞台前上、下两层有4729个席位,而中无一柱遮挡,全由隐蔽在墙壁间的八根大柱支撑,堪称建筑艺术之杰作。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是广东省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 : [ 文化香风 · 建筑文化 ] 世界上那么多建筑大师,唯有他能让建筑飞起来! 下一篇 : 如何读懂建筑文化?